2024/3/29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舞蹈治疗舞蹈治疗

激励教育:钢丝上的舞蹈(二)

失衡的虚荣

这些发现证明低自尊引发暴力的理论并不正确。不过,在这些发现中并没有来自实验室的证据,而社会精神学家普遍认为,实验证据才最具说服力。在查阅过去的文献时,我们没有找到任何有关自尊心与暴力倾向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论文。因此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相关研究。美国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的布拉德·J· 布什曼(Brad J. Bushman)领导了这个实验。



千万不要做出有损害自恋者形象的举动,否则就会遭到报复。

实验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如何得到关于受试者“自我感觉”的可靠数据。我们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检验受试者的自尊心,之所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是因为即使没有得到任何结果,我们也可以自信地说,这不是人为因素影响的结果,而且仅仅对自尊心进行研究并不能让我们满意。胁迫性自我主义假说提出,只有一小群自尊心很强的人才会带有暴力行为倾向。为了找出这一群人,我们测试了有自恋倾向的人。

自恋是一种精神疾病,特征是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渴望过多的赞美、毫无理由和夸张的自我权利欲望、缺乏感情投入、待人苛刻、嫉妒别人或者希望被嫉妒、时常幻想自己很伟大以及傲慢自大。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塔尔萨行为科学研究所(Tulsa Instituteof Behavioral Sciences)的罗伯特· 拉斯金(Robert Raskin)和同事,把这个概念延伸到了精神疾病之外,建立了一套用于衡量自恋倾向的标准。

我们把这套标准与衡量自尊心的标准进行了比较,因为两者虽然有联系,但是特性并不相同。自尊心强的人并不一定是自恋者。他们也许非常擅长做某种工作,很快就能理解很多事情,但不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相反,高度自恋、自尊心弱的人则非常少见。

下一个难题是如何在实验室测试暴力倾向。我们的试验方法,让两位受试者相互播放噪音。这种噪音令人很不舒服,人们都避而远之,所以这就成了真实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很好的替代品。

在实验中,噪音被加入到一场趣味竞赛之中。两位受试者在一起比赛,看谁的反应更快。反应慢一拍的人都要遭到“噪音伺候”,而噪音的音量和持续时间都由对手决定。这项试验和以前的研究截然不同。在以前的研究中,受试者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一旦“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施以噪音或电击的处罚。有人认为这样的试验不够客观,因为一位“教师”可能真的相信,用电击和噪音作为惩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出于自大和暴力倾向。

“极端自恋者”

为了研究胁迫性自我主义中的“胁迫”部分,我们要求受试者写一篇短文,表述他们对堕胎的意见。我们收起所有的短文,再“公开”分发下去,让两个受试者评价对方的文章。然后每位受试者都会拿回自己的短文,看到“对方”所写的评语。

其实,受试者看到的只是假象,那些评语是我们试验人员随机杜撰的。有些文章会给出正面评价,打上一个高分,还会写上评语——“无须修改,好文章!”有些则给出负面评价,打上一个低分,写上:“这是我读过的最烂的文章!”在发回短文和评价之后,我们会公布“反应时间比赛”的规则,让受试者开始比赛。

实验结果支持的是胁迫性自我主义的理论,而不是低自尊理论。暴力倾向最严重的是受到侮辱性批评的自恋者。而非自恋者(既有自尊心强的,也有自尊心弱的)的暴力倾向明显较低,受到赞扬的自恋者也是这样。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重复上一次实验,而且还加入了新的元素。我们告诉受试者,他们将和一个新人,而不是那个批评或赞扬了他们的人,来参加这场反应时间的比赛。被批评的意见激怒后,受试者会不会把怒气发泄在任何人身上?结果表明不会。自恋者用噪音攻击了冒犯他们的人,却没有攻击无辜的第三者。这个结果和其他大量的证据表明,暴力行为不会针对无辜的旁观者,这与传统观念相反。

从一个例子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恋者的态度。当一家电视台参与了这个实验后,为了便于拍摄,我们让新的受试者参与了这个实验。一个在自恋度上得到98 分的人表现得极具攻击性。实验之后,他观看了整个影片,并且还有权利拒绝播放这个片子。但他说:放吧——他认为自己很上镜。布什曼把他拉到一边解释说,也许他不情愿让全国观众看到在片中的那个形象——具高度暴力倾向的自恋者,因为影片中显示,他在得到评价之后随口就吐了几句脏话,然后大笑着实施了最高限度的攻击行为。但是那个人只是笑着耸耸肩,说他想上电视。当布什曼提出也许起码应该让电视台工作人员遮避他的脸部,从而隐藏他的身份时,此人疑惑地回答:“不!”事实上,他说他还希望这个节目能放上他的名字和电话号码。

我们的实验能不能反映外在世界的真实情况呢?在现实生活中,要研究具有暴力倾向的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测试了监狱里的两组罪犯,对他们进行关于自尊和自恋的问卷调查。曾有20 多项研究以青年男子(大多数是大学生)为对象,规定了年轻人的自尊标准,于是我们以公开发表的标准为参考,比较了罪犯们的自尊心,结果发现,罪犯们的自尊心处于中等水平;可是在自恋度上,暴力罪犯的平均得分要比发表过的任何研究数据高出许多,这正是罪犯和大学生的最重要区别。如果设立监狱的目的是想教育年轻人,让他们不要幻想自己是“上帝赐予这个世界的礼物”,那么,这样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

当我们公开关于自尊心和暴力倾向的研究以后,有些人便开始匆忙找寻支持低自尊理论的证据。他们找到的证据寥寥无几,而且都来自于问卷调查,但我们对这种结果表示怀疑。低自尊的人比其他人更加愿意承认不良行为,包括暴力行为;在自尊心测试中,一个得分低的人会很准确地说出自己做过的坏事。而行为测试,总能把暴力行为和自恋症联系在一起,在自恋和自尊测试中,都得高分的人也意味着他是最具暴力倾向的人。

内心深处

对这些发现,人们通常的反应是:“也许暴力人群只是在表面上对自己高度赞赏,其实他们在骨子里都是低自尊的人,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罢了。”这个辩解有着一个逻辑上的错误。我们从大量的研究中得知,明显缺乏自尊的人是没有暴力倾向的,假如有暴力倾向的人真的缺乏自尊心,他们与其他低自尊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他们把这一特点很好地隐藏了起来。由此可见,缺乏自尊心本身并不会导致暴力行为,将低自尊隐藏起来的原因才是暴力行为的根源。之所以要把这一点隐藏起来,是为了修饰他们的自我形象——如此一来,就刚好与我们提出的理论吻合。

许多研究人员都试图找到暴力人群心中最脆弱的地方,但是无一成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丁· 桑切斯- 扬科夫斯基(MartinSanchez-Jankowski),花了10 年时间和多名黑社会分子生活在一起,写下了一份最详细的、有关年轻黑社会分子生活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到:“一些研究指出,许多黑帮成员外表坚强,内心却惶恐不安。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挪威卑尔根大学(Universityof Bergen) 的丹· 奥柳斯(DanOlweus)全身心投入对少年流氓的研究,他也认为:“与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医生普遍认可的假设相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少年流氓的内心是充满忧虑和不安的。”

上述言论并非言过其实。现阶段的心理学还没有测量人性中隐藏面的方法,尤其是那些连自己都不认可的人。迄今为止,对于暴力行为者在内心是自我怀疑的这一说法,还没有得到任何实验证据或者理论推断的支持。

虽然这个结论和传统的低自尊理论相悖,但并非意味着膨胀的自我形象就会直接导致暴力倾向。只要没有人侮辱或批评他们,自恋者并不比普通人更具攻击性。但是当他们受到侮辱时,哪怕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回应也会比一般人狂暴得多。所以,不论起因和影响的细节如何,“胁迫性自我主义+ 具体情景”这个公式,都能准确预测暴力行为是否发生。

现在,很多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都在想方设法让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对此,我们深感担忧。良好的感觉很可能把一个人推向危险境地,尤其是当这个感觉毫无由来的时候。我们的看法是,当学生取得成功或者做了好事,让他们感到自豪是没有错的,但是他们什么都没做,就鼓励他们高看自己,这就有太多的理由让我们感到担心。赞扬应该和表现联系在一起,而不可以随意地给予,仿佛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成为伟人。

缺乏自尊心的人不会随意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相反,人们需要警惕自视甚高的人,那些本身实力并不高人一筹,往往依靠他人过多的赞誉才自我感觉过分良好的人,尤其需要多加防范。一旦有人戳破了他们自恋的气球,他们就会凶相毕露。

本文作者

罗伊·F·鲍迈斯特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生项目主任,擅长以社会科学仿真模拟技术来研究广泛的心理学问题。他最近的著作是《文化动物:人性、含义和社会生活》(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The Cultural Animal: Human Nature, Meaning,and Social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参考阅读

Relation of Threatened Egotism to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The Dark Side ofHigh Self-Esteem. Roy F. Baumeister, L. Smart and J. M. Boden in PsychologicalReview, Vol. 103, No. 1, pages 5-33; January 1996.

Evil: Inside Human Violence and Cruelty. Roy F. Baumeister. W. H. Freeman, 1997.Threatened Egotism, Narcissism, Self-Esteem and Direct and Displaced

Aggression: Does Self-Love or Self-Hate Lead to Violence? Brad J. Bushman andRoy F. Baumeister i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75, No. 1,pages 219-229; July 1998.

文章转载自心理学空间,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