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19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读书会读书会

阅读Yalom(二)

• Relationship heals
  
  Yalom认为在治疗中起到治愈作用的是治疗师和咨客之间的关系。
  他在他的几本书中所谈及的治疗中的Process,指的就是治疗室里的人际互动。
  当然在治疗中究竟什么在起作用这个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心理协会曾经为此组织了两个TASK FORCE,一派有当时临床心理部门(Division 12; Society of Clinical Psychology) 的主席Larry Beutler和北美心理治疗研究学会(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Psychotherapy Research; NASPR)的Louis G. Castonguay负责; 另一部分则由美国心理协会的心理治疗部门(Division 29;Division of Psychotherapy)的Dr. Norcross 负责。结果是两者都很重要。
  但是任何治疗的发生首先要建立在一个工作联盟的基础上,这是没有人可以否认的。其他的,多在于能否自圆其说。或者说,重关系的,更多看到关系的作用,譬如较多地进行自我暴露(self-exposure);重技术的,注意力集中在技术上,也更多地看到技术的重要性。
  
  •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不存在
  
  有学生问Yalom如何成为一个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呢?
  Yalom答: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不存在。每个心理治疗师必须接受全方位的训练(trained in all dimensions)。
   
   •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存在么?
  
  也不存在。
  YALOM的治疗可以说是“存在主义”取向的或Existentially Informed治疗,也就是说:治疗师对有关“存在”―人生意义,生与死的主题敏感,不回避;在某些病人中,尤其那些在思考生死问题的咨客(或者以其他的症状来表达其对生死焦虑的病人),要学会识别,挖掘跟人的存在焦虑相关的主题,并能够围绕此主题进行工作。
  大师并无意标榜自己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治疗体系。
  这让我想起我上海的导师徐俊冕教授。因为看到李心天教授评论徐教授的认知行为治疗已经跟Beck的有了很大的不同。我写信给徐老师,想请他谈谈他的认知行为治疗有些什么不同。
  徐老师说:我无意创造一种新的认知行为治疗。
  我看了很感动。
  的确,心理治疗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到认知行为治疗发展至今,想要创造一种全新的心理治疗的确很难。哪怕是东西方整合的辩证行为疗法(DBT),也是认知行为治疗的一种而已。
  一个成熟的心理治疗体系必须具备以下一些特点(Beck, 1995):
  (1) 具备由实证研究支持的有关人格,病理心理的理论假设;
  (2) 具备由一整套与心理病理理论相结合的原则和技术支持的心理治疗模式 ;
  (3) 其疗效由临床实证研究得到证实。
  作为中国的治疗师,如果不能创造一种新的治疗,至少可以在已经有的治疗理论和技术的框架下,加上一点自己的东西,那么也是极大的贡献了。譬如湖南张亚林杨德森的道家认知行为治疗。
  
  • 梦
  
  Yalom毕竟是接受Freud训练开始的,他也是强调梦的。对梦他有如下之说:
  1)没有可能完全释解一个梦。
  Freud曾竭尽全力解析的Irma的梦,一个多世纪来,很多著名的临床学家对其进行的解析最终也充满了矛盾之处。
  2)释梦以实际的方法为主
  一是问病人跟梦相关的情感(绪);
  二是让病人对梦作自由联想。
  3)治疗师在病人梦中的作用
  文献显示,治疗师不仅在解释梦,给梦可以加上治疗师的意义,而且可以对病人作什么样的梦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你会为Freud派的精神分析师做Freud式的梦,譬如一列火车穿越隧道等具象征意义的梦;为荣格派的治疗师作荣格式的梦,我自己深有体会:“我会为我的治疗师”梦见古罗马的圆形剧场等古迹。反过来,咨客在治疗中所谈内容一样地会出现在治疗师的梦中。自从跟美国经历历届战争的退伍军人工作,我开始做枪林弹雨的梦。
  What power! 所以,要小心啊!为治疗师者,为咨客者-- 这两个同行者。

• 阳光灿烂的日子
  
  故国沙尘肆虐,北加州湾区则阴雨连绵。
  四次阅读会有三次都是在阴雨天。
  今天终于又阳光明媚了。
  Dr. Yalom戴着白色的头盔,骑着自行车,来了。
  难怪他说:人生最紧要的事情之一是保持健康。
  (而且节能环保。这个星期六就是Earth Day。)
  
  • 与大师相遇
  
  与大师相遇,如童俊说的有点象“沾了点仙气”。
  在美国,尤其在一些大城市里,你可以见到任何一种人,遇见大师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在心理学界,每五年一次的“Evolution of Psychotherapy ”的大会,就是大师云集的地方。只是遇见大师,或者坐在大师边上,或向大师提了几个问题,并不表明你跟大师真地走近了,并不能以此来提升自己。
  但我们确实可以沾点仙气,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思想,然后自己埋下头来,下功夫。再说Yalom这样的大师也是从感受前辈大师的工作开始的。
  在不能很方便见到大师的地方,不要绝望,你要相信: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与大师相遇,他们就在你的书架上或者干脆就在网络上,你可以跨越时空地跟他们交流。如禅中所言:当学生准备好了,老师自会出现。
  
  • Social father?
  
  个体健康成长需要一个父亲,那么个人的职业成长中可能也需要一个父亲?一个非生物性的,“社会性”父亲?
  习禅者需要找到一个合格的老师,接受老师的指教。在学习心理治疗的漫长过程中,如同习禅一样,时常会有困惑和挫折,有时甚至会怀疑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找到一个老师也至关重要。
  在遇到这个老师之前,可以从自己的临床工作中琢磨出一道理来,也可以通过读书接受间接经验。
  象YALOM这样的大师,他的点滴,也是从他的实践中来的。他所讲的存在主义治疗中,虽然引用很多哲人的名言警句,因为他相信在治疗中, Idea has power。(是他所讲的Content )。然他说哲学家并不一定能成为好的心理治疗师,因为光有思想是不够的。思想还需要在一定的设置下,在人际间的互动(Process)中得以沟通。他的书中也没有因此而充斥着过于理智化的说教,他总是针对不同的个体,从“存在”的角度来帮助病人解开心结。
  在寻找老师的过程中,我们会走过一些弯路,譬如将权威理想化的弯路,其实也就是你自己理想化人格的外投射,当你从云端坠入地面的时候,在疼痛之余,要抱以幽默的微笑:是你自己让自己摔了跤。
  譬如象YALOM这样的大师,当他被医生误诊为有癌症转移后,开始如同他书中《叔本华的治愈》一书中的JULIUS那样,作了种种决定之后,在获知是误诊外,也忍不住写了措辞严厉的信给那医生。他也会忘了这个医生恰恰为他提供了一个他所谓的“觉悟体验”(awakening experience):让人得以重新思考人生的体验。
  我听了,刚冒起的一丝失望转为一丝浅笑:面对死生大事,大师毕竟也是凡人。
  在他等待作MRI的那个周末,他决定如他书中人物Julius那样:坚持给病人作治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这样或许在有意无意中为年轻的一代治疗师作了一次Modeling,如同一个 social father。
  再看他在小说中所创造的人物与故事,虚构与纪实交替中处处都可以见到他的影子,传达的是他面对死亡焦虑的苦苦探求和拷问。如同霍妮的Clare,其实就是她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一种自我探寻(self-exploration),而最终又惠及了他人。
  
  • Yalom与中国
  
  Yalom似乎比起他的同僚,譬如写《感觉良好》的David Burns,对版权一事要糊涂些。后者不仅收到版税,也收到中文的样书。
  他不知道中国大陆也有他的书,而且很受欢迎,因为他未曾收到过版税。有朋友说可能是大陆的出版社从台湾出版商那里购得了简体中文版的版权。
  
   www.yalom.com上有他的联系方式:idy@stanford.edu
  不知道他注意到没有,他名字的缩写是 I dy.
  
  他会高兴听到来自中国的问候吗?文章转载自心理学空间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