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较早的心理咨询专业机构

终于有人把“教育内卷”讲明白了

  


这些年教培行业的爆发,离不开中国庞大的鸡娃大军,鸡娃又反过来促进内卷。

人人都说“教育内卷”,却很少有人能把“教育内卷”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通筋活络梳理清楚。

教育内卷的原因是什么?教培行业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才能防止教育内卷化?教育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

今天这篇文章, 做到了。文章很长,但内容详实,非常推荐阅读。读完你会对“教育内卷化”建立系统性认知,文章也指明了一条“反内卷”的思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01

何为教育内卷?

大概是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内卷这个词横空出世,并迅速流行。它来自于一个英文词,involution,有“向内”的意思。

“内卷化”这个词在社会科学领域使用,最早的是一位华人历史学家。他在研究华北小农经济的时候使用了这个词,说中国传统农业的内卷化,就是:

随着人口增多,越来越精耕细作,但是边际效应递减,整体农业生产并没有上升到更高的层级,也就是说并没有创造新的技术、生产方式等,而陷入了一种困境:

人们投入的力量越来越大,但是产量还是不好,效益越来越低。

这个困境移到教育上来,也很恰当。

和教育“内卷化”同时流行的是另外一些热词,比如“鸡娃”“牛娃”“青娃”等。这些莫名其妙的词,都是焦虑的“海淀家长”发明出来的,然后继续增长焦虑。

如果我们用稍微规范一些的词语,教育“内卷化”可能更好理解。比如说教育的“剧场效应”:有一些人不守规则,站起来,然后所有人都必须跟着站起来,恶化了整个环境。

02

对教育内卷的误解

减负、克服焦虑这些问题,实际上指向了一个现实,就是择校、竞争,所有焦虑都来自于择校、竞争。

我认为中国的教育焦虑,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整体性、全民性的,各个阶层都在焦虑,中产的在焦虑,高收入的也在焦虑,普通老百姓也在焦虑;

第二个特点特别糟糕,焦虑从孩子的低龄阶段就开始。最初主要在小学阶段,然后下沉到了幼儿园,其实对应的就是“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择校竞争。

对于这种现实,北京大学社会学者郑也夫的用词比较恰当:

他称之为“学历军备竞赛”。

用这么一个词来表达中国教育当前的现实,比一般的“择校”“焦虑”“鸡娃”等,更准确地说明了事情的实质。

为什么中国出现了那么严重的教育焦虑、择校竞争,或者说学历军备竞赛呢?

这个问题,教育界内外有很多人做过很多解释,我觉得都不是特别完满。

大家可以想到的,比如高考制度:由于存在着高考制度,而优质教育资源一直是短缺的,竞争就不可避免,越来越激烈。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个人认为不是很有道理。

大家看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高校录取率非常之低。但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70后、80后的朋友都很清楚,那个时候小学还是正常的,小学没有那么多补课,没有那么大压力,寒暑假、节假日,儿童都是可以游戏和休息的。

而现在应届生高考录取率,大多数省份已经超过了90%(本科+专科),为什么教育机会增加了,这个竞争反而更激烈了呢?

另外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叫“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论”:

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所以大家都要竞争,要享受最好的资源。

这个说法同样似是而非。

我们想想,近二三十年以来,哪怕近十年以来,优质教育资源究竟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毫无疑问是增加了。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在不断增加,但是入学竞争反而更为激烈。

03

又有人说这是因为传统文化:

其一,中国自古以来,一千多年的科举教育传统,核心价值就是读书做官,就是出人头地、做人上人;

其二,我们在当前的教育竞争中,把这种传统价值格外合理化了,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

其实,历史上并不是如此。

“五四”之后,出人头地、做人上人的价值观就得到了很严厉的校正,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都在校正这种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能够自食其力、健康、快乐的平民,这种观念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比较普及的。

当时我们经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有把所有身家性命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没有说就是要上大学。

所以,归因于传统文化,也不是非常说得过去。

还有一个很受认同的解释,就是独生子女政策。

因为有了独生子女政策,所以每个家长,都把自己的宝贝孩子当作天才来培养,必须要上大学,而且要上名牌大学。

这个因素是否存在呢?无疑是存在的,而且可以说对家长的教育选择行为,的确影响很大。

大家都知道,过去在多子女的时代,我们周围很多家都是四个、五个孩子,六个孩子的也不少见;在农村,子女更多一些。 

那时候先经过了一轮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几个子女适合做什么,心里很有数的:

调皮捣蛋的、喜欢打架的,送他去当兵;忠厚老实的,留在家里种地养老;偷奸耍滑的,去做生意。

一个家庭四五个孩子里面,可能有一两个,用民间的话讲是“读书的料”,就是喜欢看书、喜欢学习,家长就让这样的孩子去上学。

在独生子女的情况下,这种选择就消失了,所有人都千方百计要让孩子接受所谓最好的教育,都要让孩子上大学。

但是,独生子女这个因素,我认为也不应夸大。

因为独生子女政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也实行三四十年了,但是教育生态的恶化、教育的“内卷化”是最近十年才突然加剧的,尤其最近这几年加剧得很厉害。

显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还有人说是因为中产焦虑。

中产阶级的地位恐慌特别严重,所以把很大精力投入到升学竞争当中,加入学历军备竞赛,不能让孩子输了。

中产焦虑或者说中产家庭、白领家庭对教育更为重视,这也是一个基本事实。

但是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其他的亚洲国家,它们的中产怎么不焦虑?

日本、韩国、台湾地区,风平浪静。我讲的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非常平静。

经常有人说日韩,尤其韩国教育补习非常激烈。

其实这都是前些年的事了,因为我们前两年刚到韩国看过,它的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已经非常正常化了,什么意思呢?

每个学生都是就近入学,在家门口步行5-10分钟,无需家长接送,没有择校。

我当时也不太相信。

随行的韩方翻译和领队都是小学生的家长,是两位女士,我们就私下问她们:你们到底有没有择校?因为学校总是有差距的,不可能所有学校都是一模一样。

这两个学生家长说:其实我们也有择校。

我说:你们是根据什么来择呢?

她们说,有两个标准:“第一,离家近;第二,伙食好,中午管一顿伙食。”这么一说,等于是没择校。

我说:你们的小学生下课后,有没有上补习班的?

她们说:当然也有,很多培训机构把小孩子接走了。

我说:主要补习什么内容?

她们说:主要是音、体、美,就是艺术的修养、学习,还有一小部分是英语;但是其他的培训就比较少。

我又问其中一位:“你的孩子在学什么?”她说:“钢琴。”

我说:“你们的钢琴有没有考级?”她说:“没有,绝对不允许。”

也就是说,在他们的义务教育阶段,竞争性的学习和培训是被严格禁止的。

近年我们到国外或者境外去访问的时候,台湾地区的朋友反应最强烈,他们说:“你们大陆的老师老是说‘小升初’,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大吃一惊:“你们难道没有‘小升初’吗?”

一解释,他们说:“我们没有,我们从‘国小’升到‘国中’,就跟四年级升到五年级一样,没有竞争。因为我们实行的是义务教育。”

我说:“我们实行的也是义务教育。”

就是这么大的差别。

一般讲,教育内卷是因为存在高考制度,因为存在中产阶级、中产焦虑等;

而这些因素都是背景,都是整体性的,或者说是较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一个背景,但并不是最近十来年、四五年教育生态急剧恶化的直接原因。

04

教育内卷化的真实根源

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家长和舆论,包括很多管理者、校长、老师,其实没有真正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

他们始终认为要学习就要有竞争,就要有淘汰,就是起跑线上的竞争,认为这是教育本来的内涵。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确定的基本人权,是保障性教育,就像给老人发低保一样,人人有份、一视同仁。

义务教育阶段,因为是保障性、基础性的,所以是非选择、非淘汰、非竞争性的,所以要实行免费、免试、就近入学。

义务教育天生就不是竞争性的,可我们把它搞得那么强烈的竞争性和淘汰性,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

我觉得这些问题需要拨乱反正,需要经常说。

前面说到日、韩、台湾地区没有小升初,现在就来了解为什么他们没有。

讲到底,就是一个原因——学校均衡。

既然所有学校都是差不多的,当然到离家最近的学校是最合理的选择,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义务教育的基本现实。

我们到欧洲国家、北欧国家看,都是:小学生就是小学生,小学生的天职就是游戏、玩耍、健康成长、锻炼、郊游,不是把学业竞争作为主要使命。

回到这个问题,我们国家在1986年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为什么过去三十多年了,学校均衡还是难以达到?

前两年,我们全国各地都在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几乎所有地方都通过验收了。

也就是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已经实现了。

但是,我认为离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还差得很远。

只要哪个地方有择校竞争,只要有学区房,只要有重点学校,就说明那儿的均衡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就是对义务教育的讽刺。

在中国各个大城市,北、上、广、深、南京、杭州,择校竞争都是如火如荼,就是因为学校差距太大。

中国的基础教育的学校制度,我称之为“一种等级化的学校制度”,把学校分成了三六九等。

首先,城市和农村这两类学校的配置、资源和师生比,就是不一样的。

对需要更多教师的农村学校配比更少,对需要更多支持的农村学校经费投入更少,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分配。

 

 

文章转载自525心理网,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预约须知:
1、首先应该了解"郑州福斯特咨询服务公司"的咨询方向。
2、其次应该提前拨打福斯特预约电话:"0371-63310633"提前一到两天预约。
3、最后应该提前了解福斯特心理咨询资费情况以免影响您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