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现实生活中,什么才是真正的亲子教育?
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优秀的亲子教育是在和孩子的共同活动当中,父母有意无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研究表明,家长善于倾听,对孩子成长意义重大:一方面,孩子的情绪可以得到发泄,不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另一方面,孩子会信任家长,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凡事不要一来就教育,先听一听孩子的声音,这才是亲子关系的“无距离相处”之道。
只有倾听了,你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关注和理解他。
01 “陪”出安全感,与孩子建立亲密感
看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为人父母,生怕不能给孩子最好的,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我们的过度期待造成了我们的焦虑。”
父母都期盼孩子能有更好的未来,这种想法很正常,但担心过了头就成了焦虑,压抑着孩子的天性,反而会让孩子无法健康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差别在于他们的父母能否发现这些优点。
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父母在空闲时间可以多陪伴孩子,读书、运动、散步、旅游等,既能缓解彼此的焦虑情绪,也能加深亲子关系。
作家郑春霞在《你几岁,我就几岁》这本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自从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的孩子和父母有共同语言,而有的早早地关起了心门”。
陪伴是建立亲子关系的最好方式,它带给孩子的安全感是无法替代的。一旦父母的陪伴缺席,会在孩子身上看到很多问题。
02 行动要“懒”让孩子学会自律
最有水平的教育方式,一半是紧绷,一半是松弛。
紧绷是为了帮孩子打好人生的基础,松弛则是给予他们自由生长的空间。只要孩子能在教育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等,这些优秀品质足以支撑他们成长为更好的人。
想要让孩子爱上学习,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制定学习目标,当孩子有了明确的方向,自然会更积极地前行。
父母要敢于让孩子试错,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坚强,无论遭遇什么,都保有乐观的心态。
每个孩子都需要经历和锻炼,才能实现自我管理,从而造就强大的“自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去经历失败和痛苦。
孩子磨蹭,就随他去,当他因为磨蹭而付出代价时,他自然就会改变;孩子犯错了,让他自己去承担错误才能激发他的改变。
我们要让孩子去体会道理,他才能真正觉醒。
03 少用权力,多用规则
对于孩子,家长无疑是权威,拥有很大的权力。
但是,如果总是用权力来压制孩子,你的确可能经常“赢了”孩子。可孩子呢,却一次又一次地成了失败者。频繁失败的话,孩子要么会变得反叛,要么容易变得盲从。
事实上,做父母的,真正需要的,不是“赢”孩子,而是“赢得”孩子,让孩子理解而且信任咱们。
所以,才要少用权力,多用规则。规则,和第二条所讲的底线不同。底线是强制性的,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是规则不能单方面制定,必须和孩子协商产生。跟底线类似的是,制定好的规则之外,父母也不能再随意地、无休止地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了。
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父母要和善而坚定。我们要让孩子懂得规则的道理,而不是逼着他遵守规则。对于还没有形成良好规则意识的孩子,不要一次确定过多规则,可以先易后难,逐步完善。
04 设计策略,培养习惯
所有好习惯都不是天生的,而需要长期培养。但是好习惯的培养没有那么容易,往往孩子一哭闹、一撒娇,父母的就心软了、放弃了。
父母要做的,就是设计策略,给孩子一个脚手架,让他能比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习惯的台阶上。
比如,几乎所有家长都想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那么以后只要出门,就一定要带一个小书包,里面装上孩子最近最喜欢的书。出门之后,至于看不看,不那么重要。让孩子时时刻刻知道,即使出了门,我后面的小书包里也是有一本最近喜爱的书的。仅仅这样一个暗示,其实就是一个脚手架。按照这样的自我认知和心理暗示,孩子就比较容易养成阅读的习惯。而不是父母天天在家里逼孩子“你要看书,必须看书”。
再如,想培养孩子吃蔬菜的习惯,就不要把所有饭菜一起摆到饭桌上,要先把孩子必须吃但通常不喜欢吃的蔬菜端上饭桌,让他在食欲较好的时候先吃完蔬菜。
这就是“设计策略,培养习惯”,习惯不能一蹴而就,它是顺着策略渐渐养成的。
结语:孩子是个独立的存在,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父母学会放手,留出空间,彼此的关系才会更加紧密。
对父母来说,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在见证一个生命成长的同时,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不要妄想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应该帮助孩子成为自己,让他成为他想成为的大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
育儿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
作者:萤火漫星洲
文章转自知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