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几分考试焦虑? 面临考试,同学你的心态如何?有没有考试焦虑?焦虑的程度如何?请不要自己轻率地做评判,因为人常常并不是很了解自己。这里有一个心理学家编制的焦虑自测表,你不妨来自测一下: 下面是20个小题,每题符合的记1分,不符合的记0分。 1.我觉得比以往变得更容易着急。 2.我经常无缘无故地害怕。 3.我心里容易烦乱或感到惊慌。 4.我觉得自己可能要发病。 5.我总担心有什么不幸......................详细>>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对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妈 / 爸爸我想玩手机。 不同的家长面对孩子同样的请求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而大部分的家长都会回答孩子“那就玩一会儿”。 的确,面对孩子要求玩手机的请求时,不同家长给出的不同回复,有可能会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手机是把双刃剑,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手机,是我们的永恒的课题。 大多成人都无法抵制手机的诱惑,更何况是孩子! 之前,美国一位心理......................详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未来需要整体规划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详细内容,形成横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纵向符合人格发展规律,大中小幼各阶段有效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俞国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经过系统研究指出,完善人格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促进道德认知是基础,设置课程是关键抓手。本期访谈将邀请俞教授分享道德认知发展在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详细>>
如果有一天,孩子对你说:“妈妈,我不想去上学了”,你会如何应对? 大多数父母第一反应肯定是“不行”吧! 01 《城南旧事》中的主人公英子,在上一年级的时候喜欢赖床。 一个下大雨的早晨,联想到不舒服的上学场景,她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跟妈妈撒娇:“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显然,妈妈做不了爸爸的主。英子赖床的后果是:被一向严格的爸爸抄起鸡毛掸子,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详细>>
上海市教委也曾做过一项调查,他们调查了2500名上海的中小学生。结果显示:有5.85%的孩子曾经有过自杀的计划;有34.39%的孩子曾有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这背后的根源,就是来自于父母的差评,重点是大多数父母对此一无所知。 我们总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以为骂几句孩子只是严格管教的方式,是为了孩子好。却不知,每一次的打击和辱骂,都如同针尖插在了心头,一次又一次,无法愈合。 心理学中有个......................详细>>
挪威科技大学的安德鲁·范德梅尔(Audrey van der Meer)教授认为,应该制定全国性的指导方针,以确保儿童接受最低限度的书写训练。 先前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和成人在写字时都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记忆力也会更好。近期的另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选择用手写字而不是使用键盘码字可以产生最佳的记忆和学习效果。 该项研究发布在最新一期的《心理学前言》杂志上,论文第一作者范德梅尔和她的同事对......................详细>>
你的孩子是否经常一学习就喊累,但玩耍时却精力充沛?这种累实际上是孩子的一种“心理疲劳”,不是靠休息就能解决的。家长[微博]一旦发现孩子存在这种问题一定要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现在社会越来越多人出现“心理疲劳”了,当小孩子出现“心理疲劳”怎么应对呢?有些孩子一放学就把书包扔下,躺在沙发上说“累得不想动了”,那么这是属于心理疲劳还是生理疲劳呢?生理性疲劳,一般是由于生理上的超负荷而引起的。比如......................详细>>
3~5 岁孩子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往往都面临着一个很让人纠结的问题——到底应不应该惩罚孩子? 如果惩罚孩子,什么方式比较合适?使用这些方法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01 不要体罚孩子 对于体罚,很多家长都知道是不好的,可是更多的家长仍然还抱着「必要的时候也得要打」的心态。 首先,体罚是效率较低、成本过高的一种的惩罚手段,不能和本文要说的惩罚划等号。 其次,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理解规则、认识错......................详细>>
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从不喜欢学习到讨厌学习,从不想去上学到拒绝上学,父母再凶狠的责骂、老师再充分的道理、同学再热情的呼唤也无法打开这些孩子的心门。 厌学拒学已然成为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厌学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现象或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 那么孩子的厌学是如何开始的呢? 01 从父母的焦虑开始 进入小学,孩子成长的比拼正式拉开大幕,起跑线的高低之争让父母们不得不尽责尽力......................详细>>
在一间教室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孩子在兴高采烈地讲着一些趣事,他身边围绕着很多同学,叽叽喳喳热闹得很。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安静看书的同桌,同桌没有加入他们的对话,时不时翻页,甚至嫌他们太吵,把耳机带上,也把“热闹”隔绝在自己的世界外。 有的孩子性格外向又话多,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且话少,这其实跟他们早期的抚养过程有关。 01 孩子话多和话少的原因跟父母的抚养有关 中国人民公安大......................详细>>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