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学:艺术与科学的交叉与融合
作为一门艺术,音乐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它与人类心理存在密切的关系:远处飘来的一段旋律可能令你心旷神怡,也可能让你潸然泪下;在异国他乡,听到熟悉的家乡民歌,可能让你顿感亲切,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可以说,音乐以其特殊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心理,也影响着人类的行为。音乐与心理的关系正是音乐心理学关注的对象,它主要涉及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认知过程及相关的情绪活动。与音乐学其他学科不同,音乐心理学主要采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由此体现出音乐学与心理学的交叉与融合。
从古至今,许多学者对音乐与心理的关系做了长久的探索。在中国,“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却在20世纪下半叶才出现。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也不乏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且该领域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目前的研究探索涉及许多方面,比如,音乐究竟是如何影响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人类的音乐能力究竟是如何演化?音乐结构组织是否具有规则?人们如何对这些音乐规则(比如句法)进行加工?音乐训练是否可以提高人们的语言能力或与执行功能相关的能力?对于专业音乐训练来说,具备绝对音高能力的音乐家是否在大脑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存在独特性?长期的音乐表演训练是否能对神经可塑性产生影响?
音乐也具有一定的结构组织规则
音乐中的音符并不是随意组合排列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调性和声规则之上,这组规则就是音乐句法。人们如何加工这组规则?对这些规则的加工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音乐句法加工的影响因素》一文对此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音乐句法加工受到远、近依存距离和时间结构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听众年龄和音乐训练程度的影响。本文作者对于先前的行为研究和近期的认知神经科学进展均进行了相关阐述与讨论。
图1. 音乐句法的层级结构。
音乐如何起源?
音乐纵贯人类历史, 横跨多元文化,其起源一直存在适应论和非适应论两种论调。《进化音乐学的现状及挑战》对人类音乐才能的生物学起源和进化进行了概述。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兴学科“生物音乐学”的由来及发展;随后分别从行为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水平介绍了音乐才能的遗传基础;同时还列举了其它物种如鹦鹉和海狮所表现出来的与人类音乐才能类似的行为。本文认为有必要在现有假说(性选择、母婴联系、社会凝聚力、语音学习等)的基础上,对音乐起源的意义和进化的路径提出更加深入、全面的综合性假说。
图2. 音乐才能与物种起源及人类进化有何联系?
音乐学习提升了语言能力
音乐学习可以提升语言能力。《音乐学习对语言加工的促进作用》重点讨论了围绕音乐家与音乐学习障碍个体展开的相关横断研究。音乐经验可能促进对音乐与语言共有听觉特征的感知,进而提升安静与噪音背景下的语音加工敏感性;音乐学习障碍(如先天性失乐症)对语言加工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语言韵律(如语气和情绪)及语言声调的加工。尽管数量较少,但目前的纵向追踪研究以其揭示因果关系的数据有力地印证了以上横断研究的结论。这些研究为应用音乐训练促进语言的教学与医疗康复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3. 汉语母语的音乐家与智力匹配的正常被试相比,对汉语声调以及音乐音高加工的敏感性更高,表现为更大的声调失匹配负波(MMN)与音高失匹配正波(P3a)。
音乐训练促进执行功能
音乐训练能促进执行功能。《音乐训练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指出音乐训练对执行功能的三个核心成分(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效应在儿童、青少年甚至老年人群体中均有发现。同时,音乐训练对执行功能的影响伴有相应脑区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其中额叶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文中进一步指出音乐训练的迁移效应可能就是通过执行功能起作用,未来研究有必要提供实证证据进一步确认执行功能是否在音乐训练的迁移效应中起中介作用。
图4.音乐训练对执行功能的影响
绝对音高:一种罕见、特殊的音乐能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有的人能很容易区分两个不同音高的声音,有的能准确模仿或唱出听到的声音,还有的能说出听到声音的实际音高(即音名)或唱出这个音高。这个现象被称为“绝对音高”。
具有绝对音高的人不超过人口数的千分之一,因此这是一种罕见而神奇的现象。由于绝对音高大多存在于音乐家群体中(例如莫扎特、贝多芬、杰克逊、周杰伦等),因此许多科学家感兴趣于它潜在的神经生理机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绝对音高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功能和结构相关研究为角度,总结了绝对音高音乐家加工音高时的特殊神经机制。功能相关性研究认为,绝对音高音乐家在加工音高时,使用了多个认知策略(如语义、运动、体感知觉等),同时额叶背侧后部和颞叶平面是重要的神经加工部位;结构相关性研究认为,绝对音高音乐家具有特殊的大脑形态结构(如颞叶平面的表面积和体积)和白质纤维结构(如左侧弓状纤维束及左侧上纵束)。
绝对音高虽然罕见,但不能与音乐才能等同,因为有的音乐家在加工相对音高时出现困难,甚至有自闭症者在没有音乐训练的情形下也表现出绝对音高能力。未来研究有必要进一步细化绝对音高能力并探索相应的遗传物质基础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图5. 绝对音高能力音乐家在双侧颞叶上回、双侧前扣带回、右侧缘上回、右侧海马旁回、左侧梭状回等多个部位的皮层厚度显著高于非绝对音高能力音乐家。
音乐表演者的大脑“更敏锐”
音乐会舞台上,钢琴家正凝神静气,沉着冷静地弹奏每个音符。你知道吗?此时他的大脑里,正在“放烟花”。这种认识源于磁共振成像(MRI)——一种新潮的神经科学技术,它能在人们进行一些活动或休息的时候,实时监测整个大脑的活动情况。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音乐家们经年累月的训练是否对他们的大脑产生影响。《音乐表演训练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元分析研究》考察了音乐表演训练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该研究选取16篇采用MRI方法探究音乐表演者大脑的文献,通过ALE方法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与非音乐家相比,音乐表演者在左侧小脑、双侧中央前回、双侧颞上回、左侧额下回、双侧顶下小叶以及右侧脑岛等脑区的结构和功能更强。
图6. 音乐表演者>非音乐家的脑区结果。
为什么音乐表演者的大脑比一般人更活跃呢?这是因为,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大脑许多区域要参与进来,尤其是与音乐表演活动有关的听觉区、运动区以及跨通道知觉整合区。严格的音乐表演训练,可以让这些脑区得到锻炼,从而使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得到优化。以上研究仅仅是音乐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冰山一角。
作者:心理导师姐姐
文章转自知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