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27

用户名: 密码:

预约热线:0371-63310633、86172899  

本站目前有:名网友关注!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读书会读书会

《心流》,一本相见恨晚的好书。

这本书,是我所读过的最好的非虚构。甚至让我有生以来难得一次,对一本书有种“恨不相逢少年时”的惋惜。

 

书名是《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瞧这名字,如果没读心理学,或是受到推荐,茫茫书海中谁会捡起它来读?

 

唯有幸运如我的,读了心理学,并在一本权威教材中认识了“心流”这个词。

 

“心流”,是读心理学研究生的整个过程中,最触动我的一个概念,没有之一。

 

——说到这儿还没点题呢。对了,心流理论,就是试图告诉人们,由何获得幸福感。

 

 

 

· 心流

所谓心流,是一种体验,就是当你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情时,全然忘记了周遭的一切,完全沉浸在正在做的事情中,自觉不自觉地乐趣无穷,充满满足感。

 

简单来说,“心流”就是高度集中注意力,达到忘我状态。

作者米哈里教授认为,心流状态,是人最幸福的状态。

 

第一次看到这个概念时,我立即想起了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坐在卫生间里看一本绿封面的《优秀作文选》的情景。那时我妈总抱怨我,明明就在隔壁,怎么叫我都不答应。然而,我那时是真的什么都听不见啊。周围的一切都在我的注意之外,我整个人都在书里,根本不与我妈在同一个时空里。那是我仅有的“心流”体验,短暂却令人印象深刻。

 

那的确是我人生中极其快乐的时光,常常为一点小事乐得前仰后合。现在我明白了,因为那时我心无旁骛,事事专注,还没有浪费太多精神在生活的各种旁支末节上。精神熵的程度很低。

 

· 精神熵

精神熵是作者为了解释“心流”创造的一个词汇。他借用了物理学上“熵”的概念来描述人的精神状态。

 

熵是一种量度,用来度量一个系统的失序、混乱程度。一个东西熵值越高,就说明它越混乱。

 

宇宙本身就在不断扩张、离散,可以简单把它看作一个熵增的体系。宇宙中的一切非生命体都遵循着“熵增定律”,自然而然得从有序变得无序。比如房间就不打扫,就会杂乱。充电线随意放置一段时间,就会莫名其妙搅在一起。任何的组织团体总是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低效、庞杂。

 

而生命体却恰恰反其道而行之,趋向集中,趋向“熵减”。植物吸收离散的光、气、水,聚合成有形的植物。动物们也在吸收一切能量,凝聚成有形有神的状态。本书作者米哈里提出,人的精神也是如此,离散、混沌,人就痛苦。凝聚、集中,人就幸福。

 

听着是不是有点神叨?然而“熵增定律”是著名的物理学定律,很多科学大牛将之奉为圭臬。米哈里教授则结合了自己的超10万份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以上心理学观点。

 

精神熵这个概念又极好地解释了若干年前我的另一困惑。

 

那时我读到一本台湾作家林良的散文,其中一篇他谈到自己一个年轻的朋友患上了抑郁症,他帮助那位那朋友的方法是,去朋友家里,打开窗帘,拉上朋友,一起打扫屋子。读到那里我忽然有种感觉:老一辈人对生活有某种笃信,他们的精神世界有脊梁。他们很明确,这么做是对的,那么做是错的。做对的事情会让人变得更好!

 

而我们这一代人却不再笃信了,好像这样也对那样也对,又好像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简直生活在迷雾之中。

对此在书中有这样一段阐释,比我说的更清晰:

 

“2300年前,古希腊哲人狄奥根尼打着灯笼也找不到一个诚实的人,今天要找到一个幸福的人,恐怕更加困难。

 

这种普遍的‘病态’并非直接由外界因素引起。我们不能像现在许多国家那样,把问题归咎于环境恶劣、贫穷或外国侵略者的压迫。不满的根源存乎一心,自己的问题唯有依靠自己解决。文化后盾曾经发生过作用,宗教、爱国主义、民族传统及社会阶级塑造的习俗也曾提供过秩序,但当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残酷的混沌时,一切都失效了。”

 

至于如何挽救迷失的灵魂,对于个体而言,就是要设法降低自己的精神熵。

 

· 人为什么要读书

 

此外,这本书还无意间解答了人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

 

以前在新西兰的时候一个朋友问我来着。作为一个图书行业从业者,我那时还真的无法好好解答这个问题。说得前言不搭后语,完全没有回答清楚。明明做儿童文学的那几年,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因为多读了几本书而变好了,但为什么就说不清楚读书好在哪里呢?

 

如果从获得角度去思考,那么读书让人获得了什么的特别的东西?

 

——从书中可以获得知识。而现在从视频、音频中也可以。

 

——书里有动人真情、深刻哲理?但电视、电影里也不缺。

 

那么为什么读书比看电视要好?

 

而心流理论则从过程去看待读书这项活动:米哈里认为,读书是逆精神熵的过程,能带给人心流体验。

 

“例如,静态的阅读就是全世界公认的能带来乐趣的活动。它被视为一种活动,因为它需要集中注意力,而且阅读者必须了解文字的规则。阅读的技巧不仅包括识字,还包括把文字转化为意象、对虚构的角色产生共鸣、辨识历史与文化背景、预期情节的转变、批评与衡量作者的风格等。”

 

也就是说,从深度阅读中,人们不仅在获取信息、知识、哲理,更是在训练技能:对象征符号理解、运用,建构更复杂的思维。

 

因此,阅读是一项活动,像打球、攀岩一样,它既有目标,也有挑战,会带给你比看电视更高阶、更复杂的乐趣。

 

· 人生目标的重要性

 

上了大学以后,我的人生目标就一直比较模糊,好像没有给自己设定过一定要做什么,或者一定要达到什么。在一些观点看来,这样的态度也可以叫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然而如果我早点看到这本书,就会认识到,真的是绝大的失误。

 

明确的目标是达成心流的要素之一。

 

构成心流的元素图:一项可完成的工作——全神贯注——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反馈——控制感等(另外三项作者列举为: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忘我状态,时间感改变。我觉得这些都与全神贯注意义重复。)

 

没有目标并不会让人更快乐,反而时时空虚,进而焦虑。

 

一个人为了达成目标吭哧吭哧的过程中也许充满压力,达不到目标也许会让人十分沮丧,但从心流的角度看,其实人在为了目标而奋斗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充满乐趣的,正是挑战给人带来了这种乐趣。更不必说目标达成后,还会附带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满足感。

 

所以,没有目标不仅会让人无所成,而且会让人不快乐。

 

· 父母如何应对青春期

 

是的,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本人已经开始远虑青春期的问题了。本人青春期问题不突出,不能感同身受,就更不知道如何应对暴躁的青少年了。

 

这本书告诉我们:竖立目标,也是对付惹是生非的青春期少年的一剂良药。

 

“青少年在生理上与成年人无异,已成熟到可以生育下一代;大多数社会(我们的社会100年前也如此)都认为他们已经可以接受成年人的责任,得到社会的认同。但现代社会并没有为青少年安排与他们技巧相称的挑战,他们必须在成年人许可的范围以外,寻求挑战的机会。通常他们的发泄渠道就是破坏公物,吸毒和性游戏。在既有的条件下,父母很难弥补文化中机会的欠缺。就这一点而言,市郊高级住宅的富人和贫民窟居民并没有太大差别。一个身体强壮、精力充沛、头脑灵活的15岁少年,在你家附近有什么事可做?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你很可能会发现,目前的一切不是太人工化、太简单,就是不足以掌握一个青少年的想象力。

 

“然而,家庭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稍微缓和这种机会贫乏的现象。从前,年轻男子会离开家一段时间,去当学徒或到远方旅行,接触新挑战。今天也有类似的机会——到外地上大学,不过12-17岁左右大约5年的青春期仍然是个问题。这个年龄的人能找到什么有意义的挑战?如果父母在家里安排一些容易了解、颇具复杂性的活动,情况就好多了。如果父母喜欢玩乐器,烹饪、阅读、园艺、木工或修汽车引擎,他们的子女就有可能从类似的活动中发现挑战,投入足够的注意力,开始从一些有助于他们成长的事情上找到乐趣。

 

“如何使环境变得富有挑战,无疑是青少年的家长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光是对迷失的青少年耳提面命,灌输他们该做何事,并没有用;只有活生生的范例及具体的机会才能奏效。倘若没有这些条件,一味怪罪青少年是不对的。”

 

这本书对我而言是如此之好,因为对于很多实际问题,心流理论都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并提供了改善的方法。

其实简单而言,心流就是告诉我们:活在当下,享受过程。

对幸福感的阐释,个人认为心流要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更好。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要满足这个需求满足那个需求,人才会幸福。而心流理论告诉我们,人只要全神贯注地去享受过程、享受挑战,就会幸福。需要能不能全部得到满足,并不完全由我们自己掌控。而竖立目标、集中注意力,去做,是我们肯定可以完全自主的。

 

此外,作者知识实在渊博。旁征博引,从物理学到社会学,各派观点、种种理论,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读这一本书,如同读了百来本,太值得。

总之强烈推荐,可能会改变你对生活的态度,可能会帮你找回失落的的幸福感。

 

作者:吾沐吉

文章转载自知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