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我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对焦虑、抑郁、强迫来访者的观察,我发现他们普遍对人文艺术、社会科学怀有着浓厚的兴趣。
要么是选择了文科作为自己的专业,要么在闲暇之余酷爱阅读浏览心理学、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的内容。
总之,相较于自然科学,焦虑、抑郁,或者说内心有创伤的朋友普遍更青睐人文社科。
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它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来帮助我们走出焦虑、抑郁与强迫呢?
01 以「人」为中心的基本假设
首先,与研究物质世界运作规律的自然科学比起来,(绝大部分)人文社科是以“人”为主体,以“人”的视角来构建的。
换句话说,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现象,因此它无可避免的会以人为中心来观察世界,预设了世界应当按照人类的理解、为了迎合人类的存在而被构造,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
而焦虑、抑郁的重要成因与表现之一就是「自我中心主义」,即对于自我的过度关注,按照佛法的话来说,就是「我执」。
具体来说,就是倾向于以「自我」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以「我」为中心去理解分析问题,较为注重自身的感受,总期望外界的发展可以顺随自己的意愿,与自己的预期相符合;
如果现实生活事与愿违,就会控制不住地不断追根溯源,穷思竭虑,总想找寻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来平复内心的不安,诉诸于形而上的“意义”来为自己的恐惧找到依托。
心理学的一项大数据统计研究表明: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的言语交流与表达中,使用“我”这一人称代词的频率远远高于不受神经症困扰的正常人。
对“我”这一代词的高频使用,并不意味着神经症患者是完全自私自利的,只是从一个角度证明了神经症者对自我的执着、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世界观。
这样的精神素质或者说心理特征,与人文社科「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假设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可以说是其在个体身上的一个缩影。
因此,就研究学习人文社科而言,焦虑、抑郁、强迫的朋友所具备的潜质,给予了他们十分巨大的优势。
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这种视角所存在的缺陷、劣势。
人文社科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忽视了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物质演存序列的一部分而已,我们的精神与意识并非独立于物质的存在,而是从基础的「物质感应属性」一步步发展到低等生物的感性、知性后再一次进化的必然结果。
同样,人类社会的演进与一切文化现象,也并非人类主动选择的,而是自然意志决定的。任何看似由人类自主抉择的思想、行为,其实都是自然环境、生命物质的相互作用下必然出现的结果。
换句话说,人类的存在没有那么多「意义」和「为什么」,只是恰好如此,事实就是这样罢了。
就像无论我们如何赞颂恋人之间愿意为彼此献出生命的爱情,讴歌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其本质依然是基因为了更好的繁衍而设定好的“生物程序”、“生理本能”;
我们的情绪和思想,无论多么精妙、繁琐甚至崇高,都只不过是大脑与躯体为了“求生存”而相互作用的神经生物反应的结果。
作为个体,如果我们可以持有这样的态度来面对令我们焦虑、抑郁或者强迫的烦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不是特殊的,我们只不过是恢弘宇宙最普通的一分子,与尘埃、砖瓦、蝼蚁无异。
自然本就不应该听从我们的安排,就像一颗大树被狂风吹倒,但它却不会质问风“为什么”一样,一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必然的结果。
我们对于世界的追问,对于自身境遇的埋怨,对于他人的指责甚至对自我的攻击其实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一切本该如此,它不可能成为其它的样子。
同理,当我们把强迫思维的逻辑链条还原到无意识情绪的层面,就会发现一切所谓的思考和深究只不过是为了索取暂时的安全感,排除内心的不确定,趋利避害罢了。
心理学上所谓的人生意义,自我价值感,迷茫与虚无,忠诚与背叛等等概念,只不过是我们给“生命在求生存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痛苦与快乐”虚构出的不同名称而已。
因此,想要走出焦虑、抑郁与强迫,我们应尽可能本着「还原论」的视角,排除主观情感的滤镜,摒弃个人的狭隘,去看清事实本真的面目、原本的样子,对一切做「如是观」,那么我们最终会体会到释然与解脱。
02 感性的调动压到了理性
其次,人文社科相较于自然科学在研究方法上来说,会更多的动用感性,而非纯粹的理性。
在人文社科的很多领域,是否“真”,是否“正确”其实不那么重要,能否“自圆其说”,能否“抒发情绪”,引发“情感的共鸣”才更重要。
正如文学艺术的真理标准是“美”一样,不同的人对“美”的体验显然是千差万别的,其主观性很强,难以用理性的逻辑界定出清晰的标准、准确的答案,所以我们会经常会看到对同一个艺术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情况。
简单来说,人文社科(并非全部)更多的调动了人类趋利避害的情感逻辑,所以会显得主观性较强,客观性与确定性较弱,略显混乱。
而焦虑、抑郁的本质正是过分强烈的情绪发作压倒了理智,每一个焦虑、抑郁、强迫的朋友都是相对“情感饱满丰沛”的,或者说“情绪化”、“情绪不稳定”的。
他们都十分注重自身的情感体验,对快乐渴求,对痛苦排斥,容易在趋乐避苦本能的驱使下寻求即时满足,难以做到理性自控。
这样的心理素质给予了他们更敏锐、更丰富的情绪体验能力,在面对诗歌、绘画、文学时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也更容易具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在人文社科领域进行深耕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换句话说,人文、艺术给予了我们一片可以自由自在吐露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情感的空间,将我们保护在一个安全感十足的象牙塔内,让我们在理想中的完美世界畅游。
但同样,我们也要意识到,人类之所以在感性的基础上进化出了理性这种高阶的认知能力,就是为了克服感性的弊端——短视、混乱。
如果我们的情绪强烈,那么理智就会被显著抑制,很容易对现实做出误判,无法冷静客观地处理大量的信息,做出从长远来看正确的决策,进而陷入到焦躁、烦闷与低落之中。
因此,为了摆脱焦虑、抑郁,我们在生活中应尽可能多地去调动自己的理性,通过实干与行动培养自己延迟满足、自律自控的能力,多接触逻辑严密、可实证的科学内容,进行严谨细致的思考,而不是单纯为了宣泄情绪的精神内耗、胡思乱想。
03 走捷径,趋易避难的心态
最后,部分人文社科的学习方法相较于自然科学来说,可能相对简单一些,更偏向于记忆、背诵与写作,无需动用太过复杂与高级的数理逻辑。
例如,高中选科分科以及考研时,的确有部分同学是因为无法掌握理科的学习内容才选择了文科。
当然,在此声明,这样的说法绝对没有将一切选择文科的同学贬低为学不会理科、只想求易的意思,也绝对没有轻视文科的意思,作者本人也是文科生。
相较于科学结论的可证伪,部分人文理论给出的论断,往往也会给人一种不够严谨,甚至说不明就里的感觉,简单来讲,就是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是经不起严密逻辑层面的深究与质疑。
例如《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写道:一切心理问题都源于人际关系,但这个结论显然不足够严谨周密。
结合神经科学、脑科学与科学心理学的知识,我们可知心理问题的类型多种多样,受生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很容易对其进行反驳。
但往往,(部分)人文的研究者们并不在意什么才是正确的,或者说什么才是真理,一旦要求他们更深入细致地将问题溯源至物质、数理等更底层的逻辑,就没有了下文。
也就像部分被焦虑、抑郁与强迫困扰的朋友在深夜emo时,喜欢发朋友圈引用某些人文、哲学语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其实我们可能并不完全了解这些话语的前后语境与真实含义。
简单来说,或多或少有一些故作深沉和故弄玄虚的意味。
倘若真的需要我们仔细钻研晦涩深奥的哲学原著时,或者系统查证这些思想的渊源时,我们反而又会因其太过复杂艰深,而知难而退。
所以,很多时候,人文的思辨,是为了追求一种得出结论时的“畅快感”,而并非真理。
就像著名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地乌斯》中写道的:形而上学者追求的不是真相,而是“震惊”感。
这种喜欢走捷径,求刺激的心态,容易促成焦虑、抑郁的心境。
因为焦虑、抑郁与强迫的一大诱因之一就是难以忍耐漫长过程中的无聊、艰辛,渴望一蹴而就的看到结果,收获愉悦,因此在面对一些暂时看起来更困难,更痛苦的挑战时,会习惯性地逃避,选择一条简易的迅捷之路。
所以,在焦虑、抑郁的恢复过程中,我们需要适度减少一些单纯为了宣泄情绪,追求快乐而进行的无意义思考,少去不求甚解地表述一些云里雾里,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想说什么的混乱思想。
为了实现长远的目标,我们应当学会忍耐漫长过程中的寂寞与乏味,肯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行动,切勿凡事只想求易,求便捷,陷入到只空想,不务实,眼高手低,知行不合一的困境中。
请大家谨记,真正思想深邃的人,一定是实干家。
作者:简存心理
文章转自知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郑州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咨询—河南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371-63310633、86172899